Cc time gif
Banner app copy
Yearend1200x200

湄河边上的华星——记桔井省中山学校九十年风雨历程

华社
记者:
2018年11月23日 11:18

桔井中山学校侨办老师   吴鹏飞收集整理

在奔腾不息湄公河旁,在参天耸立香樟树下,在绵延迂回的七号公路驿站口,坐落着一所享誉九十年的华校----桔井中山学校

大约在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居柬埔寨桔井的广东、潮汕、福建、客家、海南五个以同乡地域派系组成的帮派,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忘记乡音和祖先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纷纷办学授课,以各自方言教学,这就是中山学校的前身。

后来各帮派系办学存在问题很多,地位也不够稳固,加上地方当局干预阻挠,为了团结一致发展华校,增强合力抵抗外压,五大帮公推德高望重的广东帮帮主区植贤先生担任五个帮总帮主,在区植贤先贤的倡议下,统一用国语授课教学,各帮派学校合并组成联校。

侨胞们为表达对孙中山国父的崇敬和爱戴,将联校命名为“中山小学校”,分别在广东帮、潮汕帮旧校址上课,1950年搬到了现在的校址,才正式以“中山学校”为名。中山学校的诞生,很快成为了湄公河畔一颗耀眼的华文教育之星,她是柬埔寨东北部第一所华文学校,是柬埔寨王国早期最着名的华文学校之一,更是由侨办创办的第一所爱国学校。在五六十年代鼎盛时期,来自柬埔寨全国、老挝、越南、泰国等地的在校师生将近2000人,学校规模宏大,教学秩序井然,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有道是:

五侨帮同心协力创办中山华校人才辈出耀中华
九十年风雨兼程传承华夏文化桃李芬芳香五洲

1948年中山小学校。(图:柬中时报)


传承母语  星火燎原(1928--1950)

大约在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居柬埔寨桔井的广东、潮汕、福建、客家、海南五个以同乡地域派系组成的帮派,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忘记乡音和祖先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纷纷办学授课,以各自方言教学。

有潮汕帮锦盛商行的负责人(老翁帮苏锦盛先生)办的潮语学校,苏锦盛老先生深明“诗书不读,子孙愚”的道理,毅然在自己家后面和尚院前广场大榕树右边购置了一木板屋作为教室,教室分隔左右两边,右边是潮州人的,以潮州方言授课;左边是广府人的,以广州方言授课,广东帮(区植贤先生)掌管。都是私塾型的教学方式,潮人老师以杜式彝老先生为代表,相信初期的学长学姐,多数会尝到杜式彝老师“大藤条”的滋味。后来因潮语学校领导人年事已高,无力经营,同时因师资、学生来源等的原因,常发生矛盾而引起纷争,给当地当局有机可乘,进行干预,而受到欺凌。

为了团结一致,五大帮摒弃前嫌,公推德高望重的广东帮帮主区植贤先生担任五个帮总帮主,在区植贤先贤的倡议下,统一用国语授课教学,于是各帮派学校合并组成联校,海外侨胞们为表达对孙中山国父的崇敬和爱戴,将联校命名为“中山小学校”,分别在广东帮、潮汕帮旧校址上课,1950年搬到了现在的校址,才正式以“中山学校”为名,中山学校由此诞生了。

桔井处于柬埔寨东北部,建校之初,此地还是茫茫林海,千帐缠绕,云水团围。雨季时节林木苍翠,青藤绿蔓,满眼翡翠;湄河浊浪滚滚,湍流滔滔,一泻千里。旱季时节古木参天,良稻千顷,金黄穹目;湄江水落沙裸,鸥鸟翔集,众鱼泛江。在那时,陆路13号公路还没完全通车,桔井交通只能靠水路来往。人们都普遍认为这是个边远落后的小城,这间侨校并不引人注目,也不被看好。中国大革命前后期,国内动荡不安,政坛风起云涌,海外侨胞没有得到国内的政治支撑,找不到归属感。五十年代初期,柬埔寨各地的华校包括金边的端华、民生等学校都在国民党控制之下。抗日战争爆发后,形势更加的险峻。但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却有利于爱国人士注意,他们克服了殖民当局的限制和打击,在桔井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传播爱国思想和中华文化,实属难能可贵。

据后旅居法国周昭德先生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的中共党员邱及等人就曾经到过桔井的川龙市等地活动,宣讲和发扬爱国大义,他们对地方华人华侨等爱国人士的进步,对整个柬埔寨的爱国思潮以及华文教育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抗战胜利后,桔井侨胞的爱国热情迅速提高,如六月的湄公河水,泛泛高涨,纷纷要求把华校办得更好,更好地传颂和弘扬爱国精神。他们说:要爱国就先把祖国的语言学好,不懂母语谈不上爱国。

正当侨胞们热情高涨办好学校的同时,侨胞内部也出现了新旧两派不和谐一幕:新派主要华侨爱国运动参与者潮洲帮长张洲先生、进步侨领康健先生、林殷源先生、张麟友先生等人,他们支持从西贡南侨中学毕业的林殷源所介绍的南侨中学同学沉清和与金边的谢彬先生来执掌校政。旧派主要是广帮的一些老先生,他们主张使用旧派老先生执掌校政。难能可贵的是广帮帮长区植贤老先生的公子区江雄先生在爱国潮流影响下,反对旧派提出的旧派校长人选,支持新派的主张,使新派涨潮、康健、林殷源、张麟友等人提出的主张得以通过。1948年由南侨中学学生王昌出任校长,为新旧两派纷争划上了句号,为后面中山学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基础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硬件”。两校合并之后,统一用国语授课,学生逐渐增多,课室不够,一间教室坐两三班学生,老师一堂课教两个班甚至三个班学生的课,完全是复式教学,对教学很不利。1948年底王昌校长离开,方定夷先生接任校长,广府籍侨胞的学校搬到本头公、本头妈中间的房子和后面两个木结构亭子进行上课。没有地方上课大大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校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二战结束后,国民党以战胜国的姿态,抢在前面派一名叫“艾森州”官员来到印支慰问侨胞。他这次慰问向华侨提出:华侨应该联合起来办学,必须以国语授课。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地华侨纷纷起来响应,桔井也不例外,本来就联合起来以国语教学了,还走在国民党“艾森州”之前。但摆在理事们前面的是:在哪里弄地?建多大?当时法国殖民政府不准华人购地建屋,更不用说购地建学校了,要购地必须找一位可信任的“棉籍华人”来“企名”(即“校主”)。董事会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委员老翁邦苏锦盛、翁邦区都记区植贤(翁邦牛区江雄父亲)、李荣华、黄启、王耀兴、黄海源、吕荣丰、谢合兴、谢泉珍等商榷后,一致同意请双泰东主谢锦江(谢从德、谢塞金的令尊)“企名”。校址就选在“本头公”“本头妈”左边,当时那里还有多间居民茅草屋,通过政府的配合并给予高价补偿,让他们搬迁。

位置有了着落,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运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本地商家首先以身作则筹措资金,区植贤先生出资购买校园土地;校门进来的两排共八间教室由泉珍、黄启、合兴、双泰、荣华五家商行合资兴建;礼堂(两间教室)由区都记(区植贤)商行独自出资建设。后来陆续扩建的教室、宿舍、球场、食堂等,通过募捐筹款,时任学校财务的正义商行张汝良先生先后无私奉献为学校垫支的十多万柬币(瑞尔)。先辈们排除万难,向商家小贩普通侨民劝捐,连在校生也每天节省零用钱支持建校,并到川龙、仕伦、三不多、上丁、寮国百细等地商家募捐。集腋成裘,众志成城,新中山学校便隆重开建了。直到1950年,校舍基本完工,师生搬进了新的校园新的教室上课。中山学校能有今天校舍,校董们和先贤侨胞们立下汗马功劳,功勋卓着,为中山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一个必备的“软件”,没有教师,最好的校舍也没用。1948年以来,学校董事会在张洲、林殷源、张麟友等董事和王昌校长的领导下,到越南义安、南侨、知用等几间高中学校选聘优秀毕业生当教师,他们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但是工作积极,教学认真,虚心请教,好学向上。这些年轻的教师,一方面认真做好教学工作,一方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业务水平,他们学习刻苦,教学业务得到很大提高。他们还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相互学习,不断改进和提高业务水平。这些教师的到来,增强了教育阵营,凝聚成了一股坚实的力量,造就了一个朝气蓬勃教育团队,为今后中山学校黄金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昌校长在桔井中山学校任职只有短短一年,1948年底便离开了。接任校长之职是方定夷先生。方定夷校长出生在一个爱国的文化人世家,父亲方君健曾是金边城着名的文化人,更是一个爱国人士,曾是金边端华学校教员,后来被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方校长在任期间,赖建奕、沉清和分任教务和训导工作,许崇挥人事务主任,学校经常开展家访工作,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关系很好,很多家长都愿意送孩子来学习,学校办得生机勃勃。特别是学校开展了戏剧运动,学校声誉一下子在整个东南亚(印支)像炸开了锅,声名远播。

据悉,包括当时拥有五千学生的端华学校,全印支没有一间华侨学校像中山学校把戏剧运动开展的如此蓬勃和持久。1949年演出了田汉作品《回春之曲》,剧中《中国不会亡》歌声震撼人心,掀起了侨胞们高涨的爱国热情,纷纷报名读书,学习华语,立志报效祖国。刘凤锦老师主唱的《梅娘曲》令人荡气回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戏剧运动就这样成了中山学校一张宣传学校的名片,一种教育教学的特色,一个筹资发展学校的项目。戏剧运动(后来发展成“恳亲游艺会”)一直延续到1970年“龙奈政变”才被迫停止。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印支很多进步教师纷纷回国,国内的一些文化人也纷纷来印支就业,教育界形式十分复杂。

也正是那时中共将印支华侨工作的领导权交给越共,越共当然想多留些进步华侨在印支工作。但是法国殖民当局勾结蒋帮势力将一些思想进步的爱国老师驱逐出境,南越只剩下蓄臻中华学校得以存在,柬埔寨的进步学校也已由蒋帮人士掌控,中山学校教育形式尤为严峻,方定夷校长被金边侦探楼行文判处驱逐出境,但因来文的名字和方定夷校长的身份证名字不相符,加上区江雄董事长出面力保,在法国顾问的斡旋下,1950年才得以继续留任。但是形势的仍旧复杂多变,勇于倡导爱家爱国在华侨有较高声誉的方校长打算教完这一年回国,教师刘凤锦也同时离开,事务主任许崇挥也打算年底回国,方校长在走前聘任杜式彝为教务主任,周昭德为训导主任,新聘了女老师潘虹,后来又加聘了刘家骐和黄永兴老师。

当方校长在越南西贡送走家眷回学校时,金边的侦探又来文找方校长,金边的特务也到西贡去找方校长,法国顾问劝区江雄董事长让方校长离开桔井,方校长不得不在假期偷渡回国。1950年新学期,学校没有校长,董事会决定暂由教务、训导、事务三部主任实行委员制管理学校。年终时由老师分头去物色校长人选,周昭德向董事会推荐了张唯一先生,得到了董事长张洲先生的大力支持,董事会决定聘任张唯一先生为校长,张校长聘任了陈达邦出任教务主任,周昭德仍任训导主任,杜式彝调任事务主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桔井中山学校在先侨们和广大侨胞的辛勤努力下,历尽艰辛,饱经磨难,在湄公河畔种下这颗教育的种子,孕育着传承母语弘扬民族文化的幼苗,必将怒放华夏文明的花蕾,结出热爱祖国的硕果。有道是:
踞孔明峰旁独树一帜建华夏民族千秋文化伟业
立湄河洲头众侨合力育中华儿女万世师表功德

1950年前中山学校前身。(校方提供)


众人拾柴  火然泉达(1951--1970)

新校址新校舍新老师,一切浑然一新,中山学校迎来了雄鹰展翅高飞黄金时期。

五十年代初新校落成,潮州帮、广府帮两校合并,统一用国语教学。之前的方定夷校长不得不在假期回国后,学校没有校长,董事会决定由老师分头去物色校长人选,周昭德向董事会推荐了张唯一先生,得到了董事长张洲先生的大力支持,董事会决定聘任张唯一先生为校长。可惜两帮合并之初,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多次因语言不通产生不愉快的情况,张校长压力很大,加上身体不怎么好,便病倒了,由陈达邦陪同回到越南西贡治疗。1952年初,张唯一校长未能返校主持校政,学校调整领导班子,聘任林辉煌人教务主任,吴平任事务主任,周昭德人训导主任,学校又实行委员制管理学校。

1952年暑假,林辉煌回国,学校管理层再次做出调整:吴平任校长,周昭德任教务主任,李凡担任训导主任,吴波(吴文)担任事务主任。自吴平出任校长开始,老师大多从南越聘来,学识高,品德好,思想进步,教学认真,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逐年勐增,外地学生闻风过来,学校形势一片大好,桔井中山学校办学跃上一个新台阶,是一个质的飞跃,质量上乘,声名远播,桔井中山学校进入黄金发展期。校董会决定在年底举行盛大的恳亲游艺会和学生成绩展览会,向侨社各界募款扩建二层教学楼、厨房、水井,重修水泥篮球场。

当年恳亲游艺会的演出大为成功,震惊文化界,特别是成功演出中国话剧界的经典名作、着名剧作家曹禺所着的《雷雨》,让人刮目相看。当时桔井中山学校不过是两百来学生的学校,能成功演出这样经典名剧,主要有康健老先生(饰鲁贵)、吴平校长(周冲)、青年侨领林殷源(周朴园)、吕志英(又名吕清,饰鲁妈)等人。演出非常成功,和专业的剧团(影化)不逊色多少。从此以后,桔井中山学校每年都举办有话剧、歌舞剧的恳亲游艺会,成了办学一个特色,一个为学校发展的募捐运动得力助手。再后来演出的话剧《家》、歌舞剧《白毛女》、《东方红》,自编自导的《罗景春之歌》等,影响力非凡,好评如潮。那次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了学生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色彩缤纷的刺绣和美术绘画,让学生家长和当地群众大开眼界。恳亲游艺会和学生成绩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桔井中山学校声名远播,成为了柬埔寨东北区第一名校,各地学生纷纷到来就读。

1953年,国父诺罗敦•西哈努克经过多年在国内外的奋斗和努力,终于在11月9日将柬埔寨从法国的殖民统治中解救出来,获得了独立,结束了柬埔寨被法国近百年被殖民被奴役的历史,摆脱了被殖民统治的枷锁,对柬埔寨国家和人民做出来最大的贡献。国父诺罗敦•西哈努克太皇是柬埔寨的独立之父,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柬埔寨的民族独立与和平事业,是中柬友谊的缔造者、推动者和维护者,是中国人民真诚而伟大的朋友。在他的努力下,柬埔寨人民从此迈上了独立、复兴的康庄大道,为柬埔寨人民和华侨带来了可贵的和平、安宁的发展空间。桔井中山学校也就在这一年(1953年)开始兴办初中,成为柬埔寨金边外各省华校兴办中学的第一间,还开设寄宿制,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创举。1954年吴平校长因病经常请假,校务工作缺乏人员管理,为了照顾校政,由董事长张洲先生的公子张应威和周昭德两位老师亲赴堤岸请张德祥老师来中山学校任职,以分担吴校长的工作。

1955年吴平病愈。那时寮国百细的许光勋和廖金轮两位帮长,委托丘公衡先生到桔井聘请吴平先生出任寮国百细华侨公学校长,请求桔井中山学校董事会割爱让贤,虽然有舍不得,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寮国百细公学的请求。

1956年开始,由张德祥先生担任校长,并一直连任了十年之久。在张校长主政的十年里,在张应威教务主任的辅助下,团结全校师生,学校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老师认真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很多老师在张校长的鼓励下报考厦门大学海外函授班,张德祥、冯亮、林超泉、张震林等老师考进了厦门大学文学系,张应威老师考进数学系和化学系。他们认真学习,积极深造,教学水平日臻成熟;尊师守纪学生,勤奋好学,积极拼搏,学风良好,德、智、体、美、劳、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大量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学生到已开办高中专修班的金边端华中学、民生中学去学习,还有一部分回到中国学习,有些直接参加工作,就这样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走向新的学校深造和社会服务平台,优秀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桔井中山学校成为了当时柬埔寨着名的华侨公立学校,成为了柬埔寨华文教育的重要支柱。

1956年11月22日,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友好访问柬埔寨王国。这是充满时代性的大纪事,标志着中柬友谊的高速发展。喜讯传来,桔井中山学校的师生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康健、杨宜才、张麟友、李凡、谢悦源等老师热情洋溢地组团去金边,隆重欢迎总理的到来。周总理还亲切接见我们桔井区江雄、张洲等侨领,此后区江雄、张洲、张麟友、陈乐和等侨领还被多次邀请回国参观访问。周总理此行,把柬中两国带进了最亲善、最信任的时期,居柬侨胞像吃了颗定心丸,背后有了伟大祖国做后盾支撑,心里十二万分的踏实和兴奋,工作就更加如火如荼。特别是从事海外爱国侨教的华校,更加充满信心和斗志,更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祖国不但无微不至的为我们安排和提供适用柬国华文教育的教材、教具,还组织部分老师回国观摩学习,培养了大批业务精湛、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中山学校也在全柬华文教育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当时,还应寮国百细侨胞的要求,组织了一支教学支援队到百细任教,成为了教育界的佳话。1958年西哈努克亲王第二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正式建交,结束了柬埔寨和台湾的外交关系,从此侨社摆脱了台湾的控制,华校发展如鱼得水,发展迅勐。中山学校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1965年暑假后,张德祥校长受聘到磅针培华中学任校长,桔井中山学校则调来邱明先生任校长,此举遭到了师生和校方不满,有了对立情绪,董事会也产生分裂。幸好大使馆听到群众反映出面干预,翌年校董会决定把校长制改为校委制,1966年聘请资深教育工作者林振寒先生为校委主任,聘任林超泉、林荫一起组成校委会领导,主持校政。后来还聘任林兴渠老师负责舍监,史志刚、陈贤老师负责财务,情况慢慢得到改善,校务才正常发展。当时,为了让学生从其他方面更广泛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基本课堂学习外,每逢国产片上映,即使不是周末,学校也会解禁让学生去看电影,同学们从中得到了爱国主义熏陶。自1966年开始,香港上海书局版的课本代替了台湾正中书局版的课本;简化字逐渐代替繁体字;不排名次的五分制代替以前竞争性激烈的排名次百分制……每天凌晨五点多,在“克拉玛依”的歌声催促下起床,在操场集合做第四套广播体操,洗漱完毕后课根据自己兴趣参加舞蹈、体育训练。每天三餐按钟声集合餐厅用膳,使用公筷,不准在街头巷尾的摊位档口进食。午餐后有午休时间,晚餐后有两个小时的自修学习,九时就寝。周六、日,可以看电影,更多的是在灯火通明的篮球场看桔井体育会的男女篮球队打篮球。每逢节假日,学校常组织在校师生和寄宿生团团围坐在学校篮球场举行联欢晚会,每个人可以尽情演绎文娱节目,黄炳芝、史克瑜老师的相声、林振寒主任的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1967年中国文化大革命进入高峰时期,影响到外交政策。9月12日,由造反派控制的中柬友好协会公开致电给已被柬埔寨政府解散的左派的柬中友好协会,抨击柬政府。棉华日报在当时中国大使馆的影响下居然违反一向尊重的柬埔寨政府方针刊登这份电文,第二天柬埔寨政府立即下令封闭全部华文报社,中柬关系走进低潮,华侨处境也受到影响。虽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柬友好教育一向是桔井中山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为了避免抵触政局导致华校被封的厄运,在林振寒、林超泉、林荫以及后来的王腾飞等校委的主政下,采取缩一缩、忍一忍、隐一隐的办法和措施,低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暂停对外举行大型恳亲游艺会,得到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那风雨摇曳的三年(1967--1970)平稳度过。

1951年至1970年,中山学校得以蓬勃发展,除了侨领、侨胞们的大力支持,教师们努力工作、学生们勤奋好学外,还和一个活动分不开,那就是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恳亲游艺会”。老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导自演,甚至自创。桔井中山学校文艺运动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办学特色,这二十年更加运筹自如、精彩绝伦。“恳亲游艺会”是个舞蹈、音乐等综合性戏剧艺术,教师们大多自编自导自演,在康健、吴平、张德祥、李凡、陈美珠、张应威、张朝、杜瑞通、冯亮、李婉娟等等校领导、老师一步一步拓展完善,形成规模大、场次多、节目丰富、表演精彩的大型文艺演出,胜似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例如戏剧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和《艳芳酒家》;歌剧《白毛女》、《兄妹开荒》、《桃花过渡》;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为纪念中国援柬烈士地质勘探专家罗锦春自编自导自演的《罗锦春之歌》……每年春节举行恳请游艺会,吸引力大批观众,不但周边省份,甚至整个柬埔寨、邻国老挝都有人参观桔井中山学校的游艺会,在当时是最具影响力的华校文艺会。恳亲游艺会促进了侨胞的深厚情谊,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喜庆,也为学校增加不菲的收益,为学校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校赢得了美好的声誉。有道是:
众人拾柴火然泉达丹心一颗传承文化恋华夏
师生联手歌舞升平前程万里演绎人生爱中山

1953年的校门。(图:柬中时报)


 红棉肆虐  薪尽火传(1971--1993)

1970年3月18 日,震惊柬埔寨的龙奈军事政变夺权,西哈努克亲王维持多年的和平生活彻底被破坏了,柬埔寨步入了战乱年代。东北区柬越边境地区,越共借机制造冲突,大举进攻柬埔寨,很快,桔井、上丁、拉达那基里、蒙多基里,东北四省全被越共拿下。桔井被“领先解放”,也是最早被划入“蓝天红区”。金边及外省各地华校全被无理关闭,桔井那时地处“解放区”,虽暂时开课,但战争的硝烟四起,子弹时常从头顶呼啸而过,也经常遭“反动派”的战机狂轰滥炸,人们受到战火殃及,生活不得安宁,学生被迫辍学躲避战祸。

烽火仓皇何时休?此恨绵绵无绝期。侨领侨胞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孩子不能长期失学,可学校又不能冒险上课,一旦遭到轰炸,后果不堪设想。侨领和老师们商量后,因时制宜,独树一帜地创办了“战时防空分散办学”的教学模式,让教学继续在战火中开展。侨领张朝先生、陈乐和先生和李凡老师、蔡忠枝老师等人动员下,同胞们积极响应,侨社腾出了华侨商场店前屋后空位,侨胞腾出自己的空房,慷慨地给学校借用。师生们将学校的课桌椅子,搬入侨胞借用的临时教室,黑板一挂,教学继续。这样“战时防空分散办学”的教学点在桔井一共就有三十八个,李凡、陈和、张克达、蔡忠枝、杨培涌、李婉娟、张应宝、刘少芳、扬璧陶、郭小红、黄惠元等老师也随即分散到各个教学点“站点”,他们除了正常备课授课,向学生输送知识文化和战地常识外,年轻的老师还利用课余和店主房主挖防空壕及做好各种安全设施,提高安全系数,以防万一。

无论形势如何险危,师生们坚持不懈,分散办学,站点教育,苦苦支撑着桔井中山学校教育不断片不停止不休眠,直到1973年,局势再进一步恶化,被逼疏散,人各一乡才辍停,先侨们苦心经营下来华校在战火中被迫停止运转。直到二十年后的1993年,中山学校才得以复课,整整停课了20年。但这种致力于弘扬华教不屈不挠的崇高品质与精神,永远驻根在桔井人们心中;这种独树一帜另开先河的教育方式和模块,永远光辉地写进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史册里。

1974年,桔井华人乃至全柬人们都整体进入了柬埔寨二十世纪最黑暗年代。大家被逼舍弃多年苦心经营的家园,被赶进荒山野岭去开荒种地。被强迫劳苦劳作,而又无权过问收成;被逼迫饿着肚子去承受身体极度透支的体力劳作,靠发放一点小米养命……几代侨胞先辈付出不知多少心血建成的中山学校,被强占征用来驻军,存放武器弹药。1975年4月17日,金边沦陷,柬埔寨彻底进入“红色高棉”时期。赤柬把金边两百万人驱赶出金边城,在那乌黑的枪口下,大家含泪舍去家园,一路上尘烟滚滚,人头如浪,哭声动天,枪声密集,很多走不动的被拖进路边小树林“砰”的一声“报销”在途中……昔日繁花的金边首都,变成了鬼蜮空城,昔日鱼美丰饶的洞里萨湖上的“万户水上居,千舟湖心航”繁荣景象霎时只剩下滔滔黄水,荒芜凄凉……

那时的桔井亦形同一座死城,赤柬围城枪押手无寸铁的侨民去森林集中,然后放逐到布满瘴气和疟蚊地区接受监管劳作,精神屈辱、劳力虐待、饥饿折磨、病魔摧残……侨胞们很多顶不过,永久留在山里。有幸的是,侨胞们在那场腥风血雨中,真情涌流,患难相助,大家都体现出最真、最善、最美的气度,肝胆相照,温暖彼此。若不是亲历其境亲身体验无法想象那时祸国殃民的政策,那时惨无人性的世道,人权丧失、民财归零、民生不报的牢狱社会。

直到1979年,波尔布特被赶下台,侨胞们才得到解放,但苦心经营的家园被摧毁被强占,无家可归,身无分文,四处流浪。但是血管里还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侨民,是不那么容易被打倒被湮没的;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不那么容易被击垮被摧毁的;中华民族侨胞的背后是强大的家人和祖国,是不会随便抛弃舍下自己的同胞的……侨胞们重新立足,重新起点,重建家园。再次竖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大旗,只要牢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是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战胜困难、繁荣强大的钥匙。有道是:
九十年峥嵘岁月顽强刚毅哺育中山浩然正气
三万天平凡日子安贫乐道传承华夏文明精髓


柬华助力  火耕流种(1993--2010)

战火纷飞的“红棉”时期,桔井中山学校也和全柬华校一样被迫辍办了20年时间。桔井地属柬国东北四省之一,它和上丁省都是解放阵线的大本营,又是中国抗美援越“胡志明小道”必经之路,因此很受中国国务院和大使馆的重视,中山学校也是收到中国政府关注的学校。

 1990年12月26日,柬华理事总会成立,它由柬埔寨华人及华社团体共同组织,经柬埔寨王国政府批准的合法社团,是全柬华人华侨的最高领导机构。柬华理事总会以“促进柬中友谊,建设繁荣华社,服务百万华人华侨”为宗旨,组织体系较为完整健全,属下有五大会馆,十三宗亲总会,省市县柬华分会,华文学校,醒狮团,庙宇,互助会等约150个社团单位,形成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共同发展的宏大格局。作为柬埔寨华社最大的民间组织,柬华理事总会发挥着协调全柬华社各项事务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教育,促进经贸交流合作,增进全柬埔寨华人华侨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增强全柬埔寨华人华侨的凝聚力。柬华理事总会是柬埔寨华人华侨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象征,代表柬埔寨华人华侨的广大利益,并且为服务好全柬华人华侨而存在及发展壮大,积极为国家、社会、华社的繁荣进步做贡献。

柬华理事总会成立后,大力推动全柬华校复课,桔井也不外。在柬华理事总会的领导下,由陈美盛、黄南裕、黄沅丰、叶明和居住在金边的桔井同乡、中山校友成立了“桔井省柬华理事会”。1993年9月2日,辍办20年之久的中山学校隆重复课,校长张文英,并一直担任到1997年,老师有张锦溪、刘玲芳等人。又听到了失声20年的教鞭声,又听到了哑言20年读书声,又听到了久违了的上课铃声……一切又曾像发生在昨日,一切又何曾不是昨日?桔井中山学校华文教育未曾断流,暗香浮动,火耕流种;桔井中山学校师生们的笑靥一直写在民族文化的教科书里,华侨同胞和热爱华语的朋友心坎里。

复课容易,校舍难回。在动乱的二十年里,中山学校的校园被当局占用作为军队仓库、政党党址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址,无法回收启用。为了让孩子早日读上书,只好租用一间高脚屋暂时复课,学生200多人。为了赎回学校祖业,居住在世界各国和金边校友们在当时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杨启秋勋爵的领导下,1998年12月20日在金边正式成立由杜瑞通、林国安、唐振明、蔡忠枝、彭少莲、张雪霏、李月娥等人组成“桔井同乡、中山校友赎回中山校舍组委会”。次年1月14日,组委会主席杜瑞通组团前往桔井,与省会相关部门针对赎回中山学校的事宜进行协商,此行收效很大,得到省长努鹏的同意,并签署了有关归还中山校舍的文件。消息振奋人心,桔井中山学校回归原址指日可待。

当局同意给予赎回中山学校校舍,但需要一笔不菲的赎金,况且学校校舍历经二十年的战火和天灾,炮火轰烧、风雨侵蚀,而又年久失修,荒废颓败。赎金和重修两笔资金不是小数目,想重整旗鼓,谈何容易!“桔井同乡、中山校友赎回中山校舍组委会”在杜瑞通主席的带领下,向广大校友、侨联侨社、侨领侨胞、热心人士发出来捐款呼吁。呼吁书一出,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善款十余万美元,其中七万多美元是旅居国外的中山校友捐献的。1999年11月26日,省政府正式把中山学校移交给组委会,赎金和协调搬迁费近七万美元。1999年11月28日,桔井中山学校旧礼堂,灯火辉煌,歌舞升平,在柬埔寨王国教育部国务秘书、桔井省省长努鹏先生、中国大使馆晏廷爱大使、柬华理事总会杨启秋勋爵的见证下,中山学校移交回到“桔井同乡、中山校友赎回中山校舍组委会”手里,结束了被强占用二十多年的历史。

移交后,历经一年多的重整维修,200多师生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教师上课,桔井中山学校浴火重生。2003年,校门入口的两侧8间教室,因战争年代和风雨的摧残,到处漏水,有倒塌的危险。旅居美国的黄基校友出资近5万美元重建,报效母校,此举大快人心,值得高歌称颂。

赎回学校后,亚洲经济风暴乍起,很多侨胞移居国外、首都金边,或者到外省谋生,学校经费不足,生员下滑,学校发展滞慢,很难看到昔日的辉煌。2009年3月28日,柬华总会文教处处长杜瑞通校友的安排下,中国驻柬埔寨特命全权特使张金凤视察了中山学校,相关报纸也报道了学校学生下滑经费困难的现状,现居金边校友杨根发、杜瑞通、张雪霏、李月娥等,专程赴桔井考察,并与黄汉林、陈汉金、周健华副会长以及老师们共同商议,寻求解决办法,鼓励家长送孩子上学。还增设幼儿班和中柬文双语班,聘请资深校长进行管理,并呼吁校友们大力支助,共系学校发展。2010年春节前夕,中山校友在金边端华学校大礼堂举行“桔井同乡中山校友春节联欢会”,联欢会上,举行了由杨根发、张应宝、林少雄、杜瑞通、李月娥所赞助50名幼儿班学生半年助学金捐赠仪式。
从辍办到复课,从复课到赎回,从赎回到2010年,历经了张文英、张锦溪、熊晓华、邱逊校、唐元原、谢伟华、陈增创等校长。学校发展,风雨兼程,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在柬华理事总会的带领和支持下,一定走向一条康庄大道。有道是:
凤凰浴火重生涅槃轮回演绎绚丽人生歌盛世
中山失而复回再展宏图秉承华文教育谢柬华

2000年的校门。(图:校方提供)

2004年的校门。(图:校方提供)


侨汉相援  灯火阑珊(2010--2018)

为了响应国家大国方针政策,构筑“一带一路”雄伟工程,为了让全世界华人华侨华裔和热爱汉语的人民更好的学习汉语,更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和伟大友谊,国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语办公室对外派遣老师去援教。桔井中山学校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有中国外派的老师来援教。

2010年开始,陆续有曾苗、蒋超、廖宏燕、郝新影、京怀影、秦柳卿、陈燕楠、李季、李梅、田永、黄筑鑫、陈兵等汉办志愿者来到中山学校援教。2014、2015年侨办派来邓子永老师,中山学校聘任他为第一任外派校长。邓校长为人谦逊,工作踏实,为中山学校做出了不少的贡献。2016年,侨办派来了朱定栋老师,也被聘为校长,朱校长教学认真,经验丰富,给同学们留下来很好印象。2017年,没有侨办老师,这一年没有校长,主要校务工作由教务主任陈淑梅老师和训导主任刘玲芳老师负责。

2018年8月,国侨办派遣吴鹏飞老师来到中山学校援教,是中山学校第三任由中国派遣过来的外派校长。吴校长首先给自己定好位,那就是一个普通援柬教师,一个文化传播者,一个中柬友谊使者。他说:作为一个国侨办派出援柬华文教育的老师,首先确确实实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做好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做好中柬友谊的使者,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工匠,完满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这就是爱国,就是中国心,就是感谢祖国和家人最实在最美好最正确的行动。他说:作为一个老师,讲台是我们为师之道赖以生存的饭碗,我们要端正端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其次,继承和发扬中山学校优良传统,努力办好发展好学校。在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吴校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中山学校有着九十周年的光荣和辉煌的校史,在柬埔寨应该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华校了。老一辈华人华侨为我校的建设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一代又一代华人华侨鼎力相助,接力传承,以及柬华理事总会的大力支持,才有今天中山学校的成就。无论如何,我们作为援教老师定当竭尽全力,殚尽所能,想方设法为我们中山学校的传承和发展鞠躬尽瘁,为我们师生给予至上的服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殚精竭力,以健康、完满、热情的姿态去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他说:广大华人华侨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历经艰辛磨难,尝尽辛酸苦辣,经过千曲百折,以倾家荡产甚至血和生命的代价接力传承下来的华文教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是多么的催人泪下,是多么让后辈子孙昂扬斗志。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呕心沥血,不尽力而为呢!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上百年来老一辈华人华侨接力下来的华文教育火种燃烧成永不熄灭的火炬呢!我们更应该把我们祖国的伟大神圣、繁荣富强告诉全世界华人和热爱和平的世界友人!

第三,鼓励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成就明天。他说:孩子们,你们来中山学校学习华文,我犹感荣幸,当然也是你们的荣幸。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始终推广儒雅文化,是友好、善良、热爱和平的使者。华语是全球最多最广泛的交际语言,我不敢说你学好华语能创造一切,但我敢保证你们能走遍世界;我不敢说你们学好华语就会辉煌一生,但我敢保证你们会自豪和骄傲;我不敢说你学好华语就能成就梦想,但一定让你无怨无悔绝不遗憾。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华语正在被全世界人民接受和使用,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经济实体……因此,你们来学习华语,既是一种荣幸和骄傲,更是你们面向未来,实现人生华丽转身的一个最实在最可靠最美丽的行动。

第四,着手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开学以来,先后制定了《桔井中山学校教师管理规定》、《桔井中山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桔井中山学校寄宿生管理规定》,制度管人,制度治校,制度促进学校发展。

第五,明确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和三风。中山学校将以“弘扬传统,促进友谊”为办学理念;以“笃学明理,崇德尚美”为校训;以“自强不息,传承文化”为校风;以“和谐友善,严谨治学,”为教风;以“尊师守纪,勤奋好学”为学风。努力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推进学校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两个月下来,让人欣喜的是学校生源不断增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之前十来年都是130人左右,现在已达216人,还不时有人来报名学习。一个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学生学有所成是一个最重要的砝码尺度,而这个砝码尺度靠的是群众的口碑来传扬发送,任何宣传都比不上群众的口碑这个渠道,这是个良性的循环机制。一个学校软硬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设施设备,校舍的质量性能是硬环境;而加强教学的责任,培养优秀教师,提高管理水平措施建设是软环境;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来提高群众的口碑则是发展学校第三条行之有效的渠道。我们努力去做好这些,因此学生越来越多,大胆估计,三年后会是一个四百人左右规模的学校。

海外华文教育是广大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的“留根工程”和“希望工程”。我们作为中山学校的后人,应该秉承先贤们的优良传统,认真做好华文教育,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做好华夏文明发扬者,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做好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做好中柬友谊的使者。有道是:
神州九万里河山栽培华夏儿女遍布神州大地
中华五千年文化哺育炎黄子孙跨越五洲四洋
 

2008年的校门。(图:校方提供)


(此文参阅大量校友和侨胞的文章资料,在此一表致谢。错落难免,请各位斧正。因知情颇少,文章未能提及的侨领侨胞和老师,深表歉意。)

广告
Cc time w 1500 x h 600 p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