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培英学校中国广西侨办教师 陈雪莲
诗与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滋养和培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华文教育的教材里,《华文》《说话》中都有古诗的教学,为了激发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今天下午,我带领孩子们开展“诗画里的中国”为主题的诗配画创作体验活动。
下午,我带着已做好的诗配画作品登上讲台,孩子们马上发出惊叹声。我微微一笑,说:“这一年的中文学习,我们学了十几首中国古诗,短短的二三十个字就让我们了解了一件件事、懂得了一个个道理。其实呀,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接着我为他们介绍我手中的作品:“这首诗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瞧,配画是一个母亲在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服的情景……”讲着,我把作品放在架子上,美观生动,坐在第一张桌子的刘淑梅忍不住伸出手来摸着作品。
“其实呀,你们也可以做这样的作品!”我一面说一面把几十套诗配画半成品材料放在讲桌上,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在我的允许之下,有序而急切地上来挑选,他们摸摸这套,又摸摸那套,那模样真可爱。
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着手做起诗配画作品来,教室里一片忙碌。我走到淑梅身边,她手中的活不停,却一面跟我聊着:“陈老师,这画中两只可爱的白鹅在水上游,就是‘白毛浮绿水’的意思吧?”“对呀,《咏鹅》就是描述了在水中游的可爱白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淑梅一面做一面摇头晃脑地读起来。“陈老师,《悯农》这首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得好,看画中在太阳底下种地的人,好辛苦,往后,我要珍惜粮食了!”后面的文亮也加入我们的聊天中,我听了欣慰地点点头。“陈老师,我做的这一幅景色好美呀!”,速平感叹地说!我扭头一看,他做的是《登鹳雀楼》的诗配画,我语重心长地跟他说:“速平,虽然你因家庭困难不能再读高中,但你一定要坚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懂得更多,生活得更如意。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速平听了,连连点头。
在我们闲聊中,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作品,有的同学还忙着跟作品拍照留念,看来真是喜欢这个图文兼美的作品。
临近下课,我让孩子们把作品上的古诗大声朗读,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映着一幅幅精美的诗配画作品,我觉得这就是最美的教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画中领悟中国的真善美,感受中国诗画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