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1737270636)
(金边讯)柬华理事总会常务副会长兼文教处处长郑棉发勋爵表示,当前华社与上世纪60年代已大不相同,社团公办华校正面临华人聚居区变化、政府教育政策影响、师资短缺及经费不足等严峻挑战。
1月18日,柬华理事总会召开2025年全体理事会议,由会长方侨生大公爵和监事长郑源来公爵共同主持。
郑棉发处长就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作报告,详细回顾了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郑处长指出,柬埔寨的华文教育源自清末及战乱时期大量中国移民的到来。这些移民扎根柬埔寨,希冀将母语文化传承给后代。早期,华文教育以私塾为主,主要教授方言,尤其以潮州话为主流。二战结束后,在西哈努克国王的领导下,柬埔寨走向独立。此时,华人社会发展迅速,华文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多。至20世纪50至60年代,全柬华文学校数量达到230余所,学生人数约5万人。
他表示,1970年柬埔寨内战爆发,华校被迫关闭,华文教育因此中断长达20年。直到1990年,柬华理事总会成立,推动华校复课,华文教育迎来新生。目前,全柬华校学生人数近5万人,师资力量逐步增强。
他透露,全国原本共有58所华校,但其中3所已关闭,分别位于磅湛省、特本克蒙省和波罗勉省。

他指出,在基础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的同时,柬埔寨华社还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柬华理工大学(CAMTECH)和柬华应用科技大学(CCUTECH)积极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
郑棉发处长感叹,柬埔寨目前的华社与上世纪60年代的华社情况截然不同,同时,随着柬埔寨国家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社团公办华校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华人聚居区的变化,政府教育政策影响,本地师资短缺,运营经费不足等。
他指出,部分地区华人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多所华校学生人数锐减,难以维持运营。此外,柬政府积极推动1年至12年基础教育全日制,将影响华校生源,迫使华校必须转型为“柬中双语学校”以保住生源。与此同时,本地教师文化水平及教学能力有限,部分中学课程需依赖中国派遣的援教老师。
他还指出,一些地方柬华理事会人员没有投入精力发展会务,运营经费不足,外省大部分学校依赖总会补贴维持运营,有的华校基本是免费入学。
“作为负责55家华校、1家师资培训中心和2家大学统筹任务的社团组织,总会深感责任重大。方侨生会长每年通过柬华理事总会资助华校和大学约200万美元,我们的其他侨领也给予数额不少的资助。由于柬华理事总会的百万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综合华校的情况需要我们思考对策。”
郑棉发处长提出需要思考的对策,指出对于学生人数少于100人的学校,需评估继续开办的必要性或采取有效办法提升入学率;在生源300人以上的学校推行“柬文+中文”双语教学模式,让这些华校在当地稳定发展;强化培训师资力量,将现有师资培训中心升级为师范学校,为华校及国立柬校培养中文教师。
郑处长指出,目前,方侨生会长通过柬华理事总会每年资助华校和大学约200万美元。此外,中国大使馆和国侨办每年资助22所贫困华校和1家华教机构,资助额达220万元人民币。他呼吁各界共同努力,为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