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柬埔寨的美国籍摄影师暨飞行师艾迪史密斯从事空中摄影多年,为柬埔寨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长期在暹粒生活的他,与洞里萨湖结有不解之缘,曾开飞机为其拍下大量风貌相异的照片。如今以此为主题的摄影展,正在暹粒蓝色艺术中心展出,让来宾以不同的角度,目睹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
洞里萨湖是柬埔寨的心脏和命脉,为人民提供70%的蛋白质来源。
每一年的旱季和雨季,洞里萨湖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旱季,湖面积只剩下约2000平方公里;雨季,就扩大将近倍。这种“收缩”和“膨胀”的大自然力量,让鱼类能在洞里萨湖和湄公河之间回游,成为柬埔寨最重要的鱼资源。
有别于知名的吴哥窟,洞里萨湖不能让人近距离去仔细欣赏,许多奇妙景观因而被人们忽略。
机缘巧合,位于暹粒的蓝色艺术中心(Blue Art Hub)与美国籍摄影师艾迪史密斯达成合作共识,首次公开展示一批珍贵而罕见的洞里萨湖航拍图,让人们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这个“母亲湖”。
在柬埔寨从事空中摄影超过20年的艾迪,累积了超过10万张图片和影片,包括空中和地面影像,可视为记录柬埔寨发展变迁的“宝藏”。
主办单位从无数图片中,精挑了约60张,分成两个主题--“轨迹”和“箭头”,并先后在金边和暹粒巡回展出。
其中,“箭头”主题展出的图片,是艾迪从空中拍摄散布在洞里萨湖中的“鱼陷阱”,令人不禁联想到秘鲁神秘的“纳斯卡线”。另一主题则显现了人类、船只或动物在河流上活动而留下的“轨迹”。
大部分图片是由装置在轻航机前端的固定相机,每相隔6秒种自动捕捉湖面上人与物的画面。基于飞行和相机快门速度,部分图片呈现梦境般的朦胧效果,宛若出自画家的手笔。
自2002年以来,艾迪大部分时间是在柬埔寨工作,曾参与外国大学在暹粒进行的考古项目,以及协助柬埔寨水源气象部从空中记录洞里萨湖和11条相连的湄公河支流水源变化。
艾迪最为人知的职业,是使用轻航机乘载游客从空中欣赏吴哥窟,先后和一万人在空中遨游。
现年68岁的艾迪,长期在暹粒生活,目前仍继续飞行工作。
精选图片 反映摄影师独特视角
“这个摄影展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促成的,因为艾迪从未想过拍照是为了将来展览。” 蓝色艺术中心负责人许纮捷告诉记者。
来自台湾的许纮捷,本身也是一名专业摄影机,过去15年走遍柬埔寨,透过镜头记录柬埔寨的风土民情。
相同的志向和经历把两人撮合起来,经过多次交流和深入思考,两人改变了摄影的初衷,决定合作举办展览。
“当策划展览时,我们考虑到如果挑选很现实感的图片,那看起来和现在的空拍机摄影没有什么差别,”许纮捷说,“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最终挑选了能反映艾迪独特视角和具有艺术价值的图片。”
他说,艾迪是唯一持续在柬埔寨空中拍摄超过20年的摄影师,时间横跨了柬埔寨重要的发展阶段,见证了柬埔寨土地大幅变化的年代。
除了洞里萨湖和湄公河外,艾迪也保留了许多金边大事发展前的历史建筑图片,以及深入保护区拍摄的珍稀动物图片。
计划筹建柬影像资料库
此次公开的图片,只占艾迪“宝藏”的极小部份,仍有大量图片和背后故事有待去发掘,加上许纮捷自2010年同样累积了大量影像资料,这触发了他和伙伴要建立柬埔寨首个影像资料库的念头。
他强调,艾迪的口述历史,要比图片更珍贵。
“我们也想号召本地青年加入,去记录当地的事物,如节庆和民生活动……在经过挑选和整理后,会被纳入资料库。”
蓝色艺术中心 搭建跨国艺术交流平台
蓝色艺术中心(Blue Art Hub)的取名,蕴含了其最重要的目的,即通过创立一个独特的艺术中心,来搭建跨国界的艺术文化交流平台。
蓝色艺术中心于今年5月开始营业,原本门窗漆上的蓝色被保留,还为艺术中心的起名提供了灵感。
“BAH”合伙人余慈薰称,当初起名时,特别选用了“艺术中心”,而不是“艺廊”(Art Gallery)。而蓝色艺术中心的英文缩写(“BAH”),读音和柬文男性肯定词“是”(បាទ)十分相近,让本地人觉得格外亲近。
她观察到,本地人会认为艺廊是一个高级和高消费的地方,大多不愿踏入其中,视艺术为“遥不可及”。
“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拉近和本地人的距离,再透过我们和外国人交流,”她说,“它可以很国际化,也可以很在地化,让我们去关心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BAH”也邀请当地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把展览当成一堂“课”;未来,计划举办工作坊等活动,增进和本地青年的交流和了解,鼓励他们接触和探索艺术世界。
培养本土艺术工作者
余慈薰和许纮捷皆在柬埔寨工作了15年,经历诸多人生重大转折和反思后,如今毅然改变自已回馈柬埔寨的方式。
两名合伙人表示,创立“BAH”的最大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培养当地艺术工作者的基地,去丰富暹粒的文化气息,进而厚实暹粒的文化底蕴。
“暹粒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文化呈现,有的只是酒吧文化和餐厅文化,甚至连一间书店都没有……”许纮捷感叹,“外国人离开古寺之后,他们没有看到太多跟深厚文化有关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很残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