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南省侨办外派教师 杨鹤逸
2023年8月2日,在那个时雨下如川的季节,我从侨乡云南保山龙陵出发,一路望着青藏高原孕育的怒江、澜沧江奔流南下,陈毅元帅的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在脑海里翻腾不息。在昆明长水机场,我又踏上了南下的飞机,1500多公里是我这次远航的路程,湄公河下游泰国湾之滨的柬埔寨贡布省逢咋叻市觉群学校将是我这次海外支教开启的地方。到达金边机场,当我行走在廊桥上,抬头看见柬埔寨的第一个天空,热辣滚烫的空气即刻和我紧紧相拥,手中的护照和机票刹那间捏得更紧,好像拿到了一张幸福的入场券,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如今,一年时间如白驹过隙,拼凑着我的海外经历,充实了我的职业生涯,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知识、成长和感动,也让我对华文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一年,300多个日日夜夜,一分一秒耕耘课堂,一帧一画收获喜悦。在华文教育工作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教学中要重视强调文化交流互鉴的理念,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课堂和白板,不仅在于教会学生读、写、说、用中国文字,还要注重把语言学习、文化传承与中柬文明交流深度融合,努力当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成就更多“华文教育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这对于海外侨胞来说,更具有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意义。
这一年,我在觉群学校得到了来自国内外各方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逢咋叻柬华理事会会长李登富、校长周德雄以及同事们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鼓励和支持,为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和帮助,工作上大家一起分享教学经验,在华文教育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学生、家长和当地的居民也以他们的热情和善良接纳了我,让我时刻感受到了如影随行的感动和幸福。
这一年,我到过柬埔寨很多华校,深深感受到了柬埔寨华文教育后继有人,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无论是城市里雄伟气派的教学楼,还是乡村简陋的教学用房,都标注着捐赠者的名字,这些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使命担当和远见卓识让人深感敬佩。华文教育是海外侨胞自主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被誉为华侨华人社会的“留根工程”“希望工程”和“民生工程”,华文是海外侨胞的“根”,不管身在哪里,“根”不能丢,“根”深才能叶茂。我认为,华文教育在助力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还能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住在国社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竞争力和生存质量,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这一年,我到过金边皇宫、暹粒、吴哥遗址、洞里萨湖、西港、贡布、白马海滩等许多地方,周达观笔下《真腊风土记》描绘的场景历历在目。我领略了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和人文景观,品尝了让人垂涎欲滴的高棉美食,也见证了中柬是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铁杆朋友。在中柬两国领导人的亲自擘画和推动下,“钻石六边”合作架构愈加稳固,“鱼米走廊”和“工业发展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中柬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在金边,全长约48公里的“习近平大道”,同1965年命名的“毛泽东大道”交相辉映,彰显中柬传统友谊的历史传承,成为两国关系历久弥新、继往开来的新里程碑;柬埔寨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金边——西哈努克港)已建成通车、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通航运营、桑河二级水电站、“德崇扶南运河”等等一大批项目在柬落地,为中柬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走出国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这一年,我感慨万端,思若泉涌,笔耕不辍。在周德雄校长的悉心指导下,我撰写了《聚焦师德强师能,蓄力前行征新途》《悠悠桑梓情,思源报春晖》《新教室,标识新方位,开启新征程》《海南侨联进校园,文化交流“零距离”》《汇聚奋进力量,共迎百年校庆》等反映觉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动态的新闻20余篇,被柬埔寨《柬华日报》《柬中时报》等华文媒体报道,其中《觉群学校师生热议“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被《云南教育·视界》转载。虽然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没有专业的文字功底,但我想努力把我对柬埔寨华文教育的所见所闻、思想火花和思绪沉淀用文字记录下来,用数寸笺纸传播华文教育所承载的文化力量、美好思想和正能量。
同饮澜湄一江水,共叙中柬丝路情。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自古就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人文相亲,在茫茫人海中,感恩这一年所有的相遇,让我拥有了宝贵的经历和成长。我会将这段时光永远镌刻在心底,怀揣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矢志不渝地在三尺讲台这方小小的天地接续奋斗,以侨为“桥”,讲好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当好中柬文化的传播者、中柬友谊的传承者和中柬务实合作的推动者,为促进中柬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合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