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华文教育网,原文章发布于2017年07月03日
作者:玉林市育才中学外派柬埔寨崇正学校 盘世卫
2016年8月笔者有幸外派到柬埔寨金边公立崇正学校支教。公立崇正学校是柬埔寨第二大华校,座落在繁华的首都金边市中心,与端华学校、广肇学校、民生中学、集成学校、立群学校、铁桥头华明学校,雷西郊培华公校等金边8所华校皆在10公里的范围之内,本人经常走访这些学校,对金边各校的华文教育现状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一年来,笔者还特意到了较远的磅湛省、乌朗县、贡布省、西港市、大金瓯市、磅清扬省等地华校探访。此外,更重要的是笔者建立了一个2016年柬埔寨外派教师微信交流群,与群里40多位外派老师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老师几乎遍布全柬大部分华校,通过和他们的长期微信交流,使得笔者对柬埔寨金边以外各省的华校的情况也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现归纳如下,但愿对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全柬华校概况。
(一)柬埔寨华校发展的辛酸史。柬埔寨华文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到本世纪50年代末,全柬有华侨学校170所,学生数26755人;进入6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中柬关系的不断发展,华文学校进一步受到重视,数量也逐渐增加。全柬华校增至200所,中小学生增至5万人。华文学校以普通话授课,采用新加坡出版的教材。令人痛心的是,1970年红色高棉上台,使正在蓬勃发展的柬埔寨华文教育夭折。从此,柬埔寨进入了一个长达20余年的华文教育空白期。90年代初,柬埔寨内战停止,洪森政府推行经济开放、文化多元政策,在此氛围之中,柬埔寨华文教育才重获新生,并得到迅猛发展,大量的华校得到恢复和重建。 1990年12月26日柬华理事总会正式成立并开始恢复华校教育。当年的柬华总会组织体系健全,属下机构包括金边五大会馆(潮州会馆、广肇会馆、客属会馆、福建会馆、海南会馆)、十三宗亲会、各省、市柬华理事会等共140多个单位,形成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共同发展的完整的华人领导机构。柬埔寨华文教育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至1999年上学期,全柬共有华文学校69所,学生约5万人,此外,还有在金边各华校的夜学班,数不清的语言学校华文班,家庭式华文补习班的学生也有约一万余人。
(二)柬埔寨华文学校现状。柬埔寨国土面积18万1035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共有24个省(一个省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甚至比一个县的人数还要少)和一个直辖市(金边市),据笔者比较准确的统计,全柬现有华校55所,几乎每个省都有一所或一所以上的华文学校,甚至有的一个华人村也有一所华文学校,如拉达那基里省雲晒县华侨新村开设的光华公校;再如贡布省有四所华文学校。其中,首都金边华校最多,在方圆十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有8所华校,其它各省有47所;全柬在校生大约5万多人,教职员工(包括从中国或者其它国家招聘的老师)1100人以上。其中,汉办志愿者142名,侨办老师79名(广西77人,甘肃2人)。按办学规模来分,端华学校是全柬乃至整个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华校,分正校和分校,含夜校生在内人数超过20000人,教职工300人以上;其次是崇正学校,在校生3200人,教职工100人。民生中学,57个班,在校生1600多人,教职工44人,其中汉办老师8人,侨办老师4人,这4人中有2人是广西侨办派出老师,另2人是甘肃侨办派出老师,这是全柬仅有的两个广西以外的侨办外派老师。金边市其它华校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但雷西郊培华公校人数则较少,仅200多人,教师10人。相对来说,金边以外其它华校规模就小了许多。其中,暹粒省中山中学2043人,是柬埔寨第三大华校;逢叻市觉群学校,全校1500人,26个班,37位老师,是县级单位人数最多的华校;大金欧市公立洪森兴中中学1000人,马德旺联华学校,1000学生左右,教师27人;西港港华学校800人,贡布省禄山市华侨学校800人,乌朗山启华公校700人,除了上述少数几所学校规模稍大之外,其它大多数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一般不超过300人。如磅湛市公立培华学校,学生300人,教师22人;三州市新民公立学校11个班,学生270人,教师18人;磅清扬华侨学校离金边100公里,大约200多人;卜迭棉芷省是仕芬培成学校靠近泰国,离金边有7小时的车程,目前仅有学生70人,教师5人(其中汉办2人,侨办1人,本地2人);拉达那基里省云晒县华人村光华学校则是全柬最偏远的华人学校,离金边600公里,车程超过10小时以上,几乎横跨柬埔寨全境,接壤老挝、越南,是华人村民自己兴办的学校,一园两校(华校和柬校同时存在于一个校园内),复式教学(即一个教室里有两个年级,一个老师同一节课上两个班),仅有6个班40来名学生,教师3人;翁湖公立民众学校也只有学生40人左右,仅有2位侨办老师,只上夜校,实行的也是复式班教学。
二、柬埔寨华校的上下级结构脉络。
柬埔寨各华校校名前面一般都冠以“公立”二字,其实此“公”非国内彼“公”,国内的“公”是指政府主办的学校,这里的“公”一般是指由各地乡团会馆(包括五大会馆、十三宗亲会、各省市柬华理事会)兴办的学校。正是因为华校没有纳入柬埔寨政府教育体系,所以学校老师的待遇没有保证,他们做一天有一天的工资,没有医疗保险,没有退休养老,也正因为这样,柬埔寨华校许多老华人教师都是年过六旬,甚至七旬了还奋斗在三尺讲台上,他们的一生,是充满着辛酸和无奈的一生。金边的柬华理事总会是柬埔寨最高层的华人领导机构,各省下面又分设有柬华理事会,全柬大部分华校都在柬华理事会的领导之下,虽说是“领导”,但这与国内的上下级关系又截然不同,柬华理事会只是对各华校起到协调、指导的作用。因为每间华校的上面还有具体的乡团会馆管理,它们才是华校的真正“老板”,学校的资金来源、人事关系、教师招聘、硬件购置等都由这些真正的“老板”决定。如东南亚最大的华校端华学校就隶属于潮州会馆,客属会馆则有崇正学校,福建会馆下辖民生中学,广肇会馆办有广肇学校,海南会馆创办有集成公校;上述就是金边著名的五大会馆以及它们属下的五大华校。金边除了这五大华校外,还有铁桥头华明学校,雷西郊培华公校,两者匀属于当地柬华理事会管辖,立群学校则属于华人个人老板私人拥有(中国侨办、汉办亦外派有老师援教)。金边以外的各省华校,大多属于当地柬华理事会管辖,如著名旅游城市西港的港华学校、暹粒省中山中学,贡布省禄山市华侨学校等等。柬华理事总会下设的“文教师资基金处”(处长是郑绵发勋爵)和各会馆、各省柬华理事会的“文教处”, 是管理各华校的对口部门。其中,柬华总会的“文教师资基金处”没有真正的管辖权,学校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各会馆、各省柬华理事会的“文教处”具体管理。
三、柬埔寨华校的华文教学概况。
(一)上课制度:全柬绝大部分华校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上课,实行半日制教学,即学生每天只上半天课,另半天到柬文(或英文)学校上课,一个教室往往是上午一个班,下午另一个班,满一个月后换午别,上午班的到下午上课,下午班的到上午上课,循环往复。但也有极少数是全日制上华文课的:如贡布省禄山市华侨学校、贡布甘再树英学校、贡布省逢咋叻市觉群学校和特本克蒙省三州府市新民学校。也有个别学校有夜校,但夜校学生一般是社会学生,他们与白天学生不同,他们是受中文热的影响,为就业而来培训的;如端华正校、分校、乌朗山公立启华学校,暹粒省中山中学等都有夜校;而特本克蒙省翁湖公立民众学校则仅上夜校。金边民生中学是唯一一所有半工半读住校生的学校,该校共有17位学生半天在本校的幼儿班教学,半天则在初中部读中文班,晚上住在学校,这在柬埔寨华校来说是极为少见的。各华校上下午各安排四节课,大多数学校都是每节40分钟,每周单休一日;但金边广肇学校每节课是50分钟,每周休息1.5天。由于场地原因,金边学校一般无“三操”(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等课外活动,也很少上体育课,个别学校即使上,也是象征性一周上一节。至于校历(本地称行政简历),柬华总会在学期初发出一个指导性文件,但各学校也不会完全遵照执行,而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略有增减,一般来说,各省市的华校会参照金边各大华校的时间来确定;而全柬华校的校历比国内的略长。
(二)教材和课程设置:课程和设置,金边学校和各省的学校大同小异。主科一般有:华文(语文)、代数、几何、中国历史、小学常识、柬文、会计;副科有:地理、电脑、英文、拼音、德育、音乐、美术和体育等。作文(小学是造句)每周安排一课时,每三周写一篇作文,它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由语文老师执教,作文考试与语文考试分开;部分学校有极少量的美术、音乐课程,由于场地限制,金边学校很少开设体育课程,省市以下学校虽然有场地,但由于缺乏体育老师,也较少开设体育课程,即使有体育课,也是由其他科老师兼职。中学教学用书是柬华总会文教师资基金处以国内200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蓝本编成的《柬埔寨华文教育初中华文实验教科书》,此书于2010年修订再版,一直沿用至今。虽然说是修订,其实和国内的内容基本一致,课文基本不变,只是在每个单元后适当添加了一些柬埔寨的风土人情的常识。小学教材则是应柬华理事会的要求,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与柬华理事会于1995年签署了关于合作编写柬华小学华文教材及师资培训的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合作编写柬华小学1~6年级汉语、算术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练习册和教师手册;教材内容要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相符合,适应柬华少年儿童的自身特点,反映柬华社会生活的实际,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把反映中华历史文化、柬埔寨历史文化及其他世界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博取其精华,做到兼容并蓄。课程内容兼重知识性与道德性、兼顾古今中外,如小学三年级课文包括:大禹治水、文天祥宁死不屈、金边城的故事、洞里萨湖、唐人街、爱迪生、望远镜的发明等等。2006年柬华总会在中国暨南大学的帮助下,再次编辑出版了柬华小学语文教材;2012年第三次修改编辑,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教学模式。柬埔寨华校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教学模式。以金边各华校语文为例:每个学期上多少课书、测验多少次、进度怎么样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每课书授课课时为4--5节课,教授内容有课文阅读、生字词的认识、课文讲解、重点语句的讲解背默、段落大意、重点难点、中心思想等,这些教学内容一般由各个教师掌握,教务处没有很具体的要求。学生的作业也很简单,两个作业本,一个是抄生字、词的,另一个是抄笔记的。笔记本并非是学生上课时所做的笔记,而是老师要花一节课的时间把整篇课文的知识点重抄在黑板上,学生再照搬抄到笔记本上。笔记的具体内容由老师自由设计,但不得脱离以下内容:作者、文章体裁、生字和词、辨字组词、词语解释、中心思想、造句、填空、问答、选择、精彩语段背默、翻译(文言文)。学生抄完后上交给老师批改,平时测验和段考期考的内容必须从笔记里选取,不得超出里面的范围,学生平时复习只需照笔记内容背就行了。其它各学科也都是大同小异的采取这样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金边学校大体如此,其它各省华校大部分都是模仿金边大华校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它们更放松一些,基本上由外派和汉办老师来操纵学校的教务工作。
(四)考试和评价模式。由于汉语对于柬埔寨的孩子来说是一门外语,所以学校的考试内容相对国内来说简单了许多,考前圈定了范围,学生只须死记硬背即可,极少主观分析题,就是代数几何也是如此。他们学段与学段之间,学年与学年之间是脱节的,段考考过了的,期考一般不会考(除非是段考后所出的题量不够),一年级学过的,二、三年级绝对不会再考。柬华总会虽然设有“文教师资基金处”;但这个机构并不象国内的教育局,更没有国内“教研室”的功能,所有华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如学校领导的任命、上课的内容、考试的试题、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都是各柬华理事会或者会馆和华校自己决定。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各校的考试就百花齐放了:没有统一的试题,不用统考,不集中改卷,入学不用考试。柬埔寨华校的考试纪律很严格,如毕业会考,连手纸、矿泉水都不得带入考场,进入考场要搜身,平时的段考、期考不论有多少个考生,都是一前一后两个都监考老师,笔者曾经历过两个监考老师监考7个考生。尽管如此,考试时作弊的学生会比国内多许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远远差于国内的学生。每个学段每个学期都有毕业考试,毕业考试时会把所有的小学、初中、专修的毕业生都集中到礼堂考试,数个科任老师可以用高音话筒不停的纠正试卷上的错误,不忌讳相互间的影响;考试的时间也不象国内,时间到了必须停止作答,这里没有严格的开始和终止时间;多做几分钟也是可以的。不论任何考试,考试结束后试卷也不用密封,试卷也不象国内流水批改,而是各改各的,主科试题虽然是教务处出,但也没有具体的评分标准。按照规定:每学期分上下两段,段与段之间是分开的,就象国内的期与期之间一样。下半学段一般不会再考上半学段的内容,三年级绝对不会再考一二年级的内容,因为他们各学期之间的内容是脱节的,无多大关联,考试前出有考试范围,只须背范围即可。各学科每学段测验两次,占总评的40%,段考和期考成绩占60%,综合评定(平时测验和期考)有两科不及格,则不能升级,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残酷的条例;但班主任有加分的权利,如果相差不是太多,班主任一般都是会给学生升级或者毕业,为了生源,学校也不会容忍太多的留级生出现,所以,如果不是很差,一般学生都会顺利升级或者毕业。毕业证分优等生、良好生、中等生三档,还有极少数不得毕业的学生;毕业生会非常渴望得到“优等生”毕业证。
四、柬埔寨华文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华文学校未纳入柬埔寨国家教育体制,教育经费举步维艰。
在柬埔寨华校,60岁、70岁甚至年纪更大的老华人老师比比皆是,有些老年教师甚至一直教书,直到在讲台上与世长辞,真正是“生命不息,教书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惨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柬埔寨的华校都是由华人乡团会所主办,没有纳入柬埔寨国家教育体制,教育经费举步维艰。目前,各华校与柬政府的教育机构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关联,除了办校要得到教育部门批准和毕业证需要政府盖章外,双方就不再有其它方面的交集。没有国家的支持,华校教师就没有了退休、养老、保险、医疗等福利,为了生活,这部分老师除了不停地教书,别无选择。柬华总会归根结底也是一个民间机构,它也没有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它所有经费大部分是靠社会贤达富豪捐赠而来,因此,柬华总会也没有稳定的教育经费下拨给各华校,各省柬华理事会也是如此;只有当华校遇到特殊困难时,柬华理事会才会捐赠部分款项资助华校。综上所述,学校办学的收入就成了各华校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了。据了解:金边各华校生均每期收费标准为150美元到280美元之间,如果生源700人以上的学校,还足以运营并有盈利;但乡下的华校收费标准远比这个少,更致命的是生源问题,许多乡下华校学生人数只有数百人甚至百人不到,学校经费入不敷出,举步维艰。笔者到了十多所乡下学校,有些学校的书桌还是用中国七八十年代的“猪肉台”,校园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浆,教师的工资仅在150美元之间,学校全靠会所支撑或者社会赞助才能维持生存,学校办学可谓是岌岌可危。究竟有多少所难以生存的华校,由于特殊原因,目前笔者尚未有确切数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类学校不在少数!如何解决这些华校的危机?又如何让华文学校纳入柬埔寨国家教育体制?这些重大议程,笔者不敢盲评,还是交给柬华总会的高层们来商讨吧。
(二)华文教师专业水平低下需亟待提高,教师后继无人宜未雨绸缪。现在全柬华校的华文教师分三类:第一类是侨办外派教师和汉办外派教师共221人;第二类是从中国私人来柬任教的老师数十人;第三类是占绝大部分的本地老师,这类老师又分老华人教师和年轻华人教师。目前,第一类侨办、汉办老师221人是全柬华校绝对的教学中坚力量,这类人几乎占了柬华校的半壁江山,并且在教学上肩负重担,乡下华校为甚,有的华校如果没有祖籍国老师的支援,真正是难以为计。近一两年来,各华校都向祖籍国“争抢”外派老师,无奈外派老师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全柬华校的需求。第二类老师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金边华校任教,这类中国老师都是教学骨干,有些老师还任职学校领导岗位,如端华、崇正、民生等大华校的教务主任都是中国老师,再如崇正学校有十多位这类老师,都在中学、专修部任课,学校教务处四位领导都由中国人担任,学校的教务活动都是他们策划,在教法方面,已经渗入了少量的中国现代教育的元素;但他们又受束缚于柬埔寨100年来所形成的老式教学方法,要真正实行教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类本地教师最多,有1000人以上,它又分两部分:一是老华人老师,二是年轻老师。前者数量最多,但这部分老师一般都超过了60岁,这部分老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教育,更没有得到过专业知识培训,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长期没有更新换代;所以他们不但很难胜任初中以上的汉语教学工作,就是小学的语文教学也是捉襟见肘的水平。据悉:全柬1000名本地老师中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凤毛麟角,而读过师范院校或中文专业的老师为零(可能有极个别年青华人到过中国留学)。虽然华校也有一些年轻教师,但也是从往届学校的优秀初中或专修毕业生中选拔而来的,也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所以这部分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老华人相比也是不相上下。正是这样的一个教师团体,支撑着全柬华文教育的重担,如果再过十多年,当这批老华人教师退居二线,或者祖籍国不再外派教师时,可以想象得出,这将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境地!其次,当地教师待遇偏低,教学后继无人也是困扰柬埔寨华文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据了解:金边华校老师工资普遍在500美元之间,还算勉强过得去;而大部分乡下老师的工资维持在200美元之间,在柬埔寨这个物价比中国高三分之一的社会里,这个工资难以维持生计。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华文教育事业,乡下一些华校已经出现找不到人做老师的地步。老华人教师大都60岁以上了,再过若干年,一旦这批老华人教师退下来,学校将更加困难。针对上述事实,笔者建议: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初中、高中刚刚毕业没有受到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学生,是胜任不了任何年级的教学任务的。柬华总会应该高瞻远瞩,组织各分会以及各会馆不惜血本,让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分批到中国师范学校脱产跟班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与国侨办、汉办或者柬埔寨孔子学院的联系,争取国内也派专家到柬举办各类师资培训班,以提高本地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从国内争取专家有困难,也可以从现有的外派和志愿者老师中抽调有经验的老师,分科对本地老师进行培训,这项工作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只要柬华总会协调就可以了;而且外派老师中也有许多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希望总会尽快推进这项工作。是柬华总会有必要从中国引进人才,成立名副其实的“文教处”,对全柬华校进行细化的业务指导。目前柬华总会的“文教师资基金处”并没有任何教育专业人员,也无法开展任何的教学业务指导,全柬华校各自为战,处于半无政府姿态。柬华总会应该借助祖籍国的力量,引进人才,成立各级“教研室”,从课本、教法、考试、竞赛到教研等业务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逐步改变华校各自为战的局面。三是各乡团会馆要尽量提高当地教师工资待遇,激发当地年轻人争当华文老师的兴趣。确定来说:就柬埔寨目前的物价水平,老师的月薪要达到400美金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这个水平,金边各华校达到了,而对于大部分省以下老师来说却是远远不到。值得庆幸的是今年柬华总会换届,方侨生会长上任后,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他多次就提高华人教师待遇问题做了具体的动员和部署,在2017年的3、4月份,总会下属的“文教师资基金处”在处长郑绵发的带领下,已完成对全柬华校大量的摸底调查,为下一步的组织实施理清了思路,各理事会各会馆也应借这个契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老师的工资水平,激发当地优秀青年争当华文教师的热情。目前笔者了解到:潮州会馆已给属下的端华学校下文,每年给老师增发一个月工资,但愿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三)教学方法呆板老旧,教研活动不活跃。华人在柬埔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文教育也有一百多年的历程了,长年累月的积淀,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型教学方法,这套方法沿袭已久,已经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据观察,许多华校并不大喜欢任何老师进行任何方面的教改,他们都满足安于现状,要求所有老师(包括中国外派来的老师)都按部就班的去教学。笔者发现:学校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教法,很机械,课与课之间,段与段之间,期与期之间都是脱节没关联的。比如语文,随便讲几节课,然后抄笔记(笔记的内容格式也是定了的),没什么作业,即使有也是不用思考的,照搬照抄到作业本而已,平时的测验不能脱离笔记内容,段考、期考时又另外划定一个比笔记本更细的范围给学生背;这样的教法和评价办法沿袭了许久,早已经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但据观察,学校并不大喜欢任何老师进行任何方面的教改,他们都要求所有老师(包括中国外派老师)必须按部就班的按既定模式去教学。笔者以为:这种教法和评价办法,学生很容易养成死记硬背不爱思考不求上进的坏习惯;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一个学期不来上课,到期未最后两周来背熟“范围”,一样可以考得高分。正是因为这样,这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来说远远低于国内学生,许多学生上课不想听课,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去钻研高深的习题,学习非常被动,考试时做弊现象也大大高于国内学校,学生学会中文的效率也低于英文学校的效率。一位资深学者曾经说过:为什么别人英文学校的学生,经过一两期的培训,学生就能掌握一嘴流利的英文?而我们中文班的学生,有的学了七八年,还停留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其中的原因与我们陈旧的教法和评价办法不无关系。华文在柬埔寨作为一门外语教学,它不象英文学校一样侧重口语教学,而是继承了旧中国的许多教学模式,这种尴尬现状催生了许多不科学的东西。所以笔者建议:要么学英文学校,进行纯语言教学;要么学祖籍国,在教学、命题、考试、改卷、评价等各方面慢慢的向国内靠拢。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是在学校内要多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听课,请有经验的外派老师、汉办老师或者从中国聘请过来的老师上公开课、评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笔者觉得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许多学校却极少做,甚至没有做,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一年多来,极少看到过教研活动,我们7位侨办、汉办老师也没有人要求上过和听过公开课。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教改课改,教学过程千篇一律,评价办法落后,不支持老师创新,这是许多华校亟待改革的问题。二是各乡团会所应该高瞻远瞩,派出教务处的领导分批到国内学校取经学习,只有教务处领导整体教学理念提高了,才能更新观念,有效的带动全校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开创教学的新局面。三是柬华总会、各分会应该举办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以促进华教活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柬每年举办的大型比赛只有两个:一是“大使奖”全柬作文大赛,二是“汉语桥”比赛,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竞赛活动了,至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竞赛就更加没有了,校与校之间也没有任何的教学、体育、艺术、书法之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建议柬华总会和各分会,定期举办各种各类的学科竞赛,促进各华校之间的交流,活跃校园气氛,增强华校的凝聚力。此外,在统一教材的前提下,定期进行学科统考也是有必要的。
(四)缺乏适应性的教材。金边学校初中学生目前沿用的是柬华总会根据国内2003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改编而成的《柬埔寨华文教育华文实验教科书》。说是改编,其实基本上是照搬国内教材。柬埔寨学生基础差、作为一门外语,这套教材是不适应柬埔寨的学生用的。比如:初中二年级上期下半学段共学6篇课文,其中就有5篇是文言文,外国人学文言文,而且比例这么大,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再比如:初中课文中有一些诸如鲁迅先生的白话文,笔者认为也应该删减,所以尽快制订出适合柬埔寨孩子的教材,这是很有必要的。作文教学应该向国内靠拢,与语文合并为一个学科,每周增加作文课时数,并从国内引进适合的作文教材。可喜的是教材问题也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重视,据悉早在几年前,中国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教授就多次到柬华校调研过教材问题,传闻下学期有可能会启用中国暨南大学的新教材,但愿是梦想成真。
(五)学科的开设单一随意,值得探讨。目前全柬50多所华校课程的开设没有严格统一的要求,就是同一学科,授课的内容也不相同,笔者认为,柬总会应该逐步统一起来,以便于管理。此外,有些学科的开设是值得商榷的,如小学《常识》,华校一般作为主科授课,应该划归为副科。再如《代数》、《几何》、《英语》、《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等。上述学科中,前三门学科在柬校里都是读过了的(华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半天读柬校,半天读华校),到了华校是否还要开设呢?笔者持否定意见。柬埔寨的孩子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多少有点尴尬,如果改为柬埔寨地理、历史也许更有针对性。如果不开设上述课程,那以什么课程代替呢?窃以为,既然是华文学校,就应该向国内靠拢,不妨开设:音乐、美术、书法、常识、舞蹈、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更贴近中国元素,更吸引学生的眼球,对于提高学校生源会有一定的帮助。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由于场地、器材、师资的原因,各华校的体育活动非常匮乏。柬埔寨人种相对矮小灵活,学生热情好动,非常喜欢体育运动,适宜开展足球、乒乓球、毽子、体操、舞蹈、武术等活动,尤其是乡下学校,大部分有体育活动场地,应该多开展体育活动,上足体育课时,恢复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柬总会也定期举办全柬比赛,全面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没有场地,向侨领贤达募捐争取,没有师资,也可以向祖籍国申请增派体育老师援教。
(六)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宜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华文教育不是国民教育,只要交钱,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来华文学校读书,同一个班,有些学生的年龄会相差会很远,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会相差很远,给教学上带来了许多困扰。针对这种情况,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是否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来提高升学率呢?如金边华校学生人数较多,每个午别每个年级一般有2个以上的班,能否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分班,采用分层次教学和考试的办法呢?希望能引起高层的思考。
(七)城乡差别悬殊,个别华校举步维艰。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撑,生源少、学生收费低、老师收入低、一直是困扰着柬埔寨特别是省以下华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了解到,受柬校和英文学校的冲击,省以下许多华校规模都是200人左右,有的甚至更少,每期生均收费是50-100美元之间。至于老师工资,金边略高,500美元之间,省以下则只有200美元左右,少的甚至是100多美元,连维持起码的日常生活都有困难,有的学校为了留住老师,只好让老师办一些培训班,收费归老师个人所有,以补助老师工资的不足。据了解,一些省以下华校完全是在亏本情况下运行的,它们主要靠会馆和社会各界侨领的资助生存,情况不容乐观。就是在金边,也有越来越多的各类办学机构在蚕食着华校的生源,如英文班,来自本地、台湾、马来西亚的中文培训班等。所以柬华总会及各级华社机构,更应多资助以下有困难的华校,力争把更多的外派、汉办老师派往更需要的地方,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