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time gif
Banner app copy
Yearend1200x200

诚信铺就成功路——专访柬华理事总会常务副会长郑源来勋爵

华社
记者:
彭愉雯、如丽
2021年8月11日 11:26

上一篇,《柬中时报》有幸专访到柬华理事总会常务副会长、西港柬华理事会会长郑源来勋爵,分享其对疫情当下华教事业的己见。

郑源来勋爵也在专访中,难得分享郑氏家族的故事。

郑源来勋爵。(图:柬中时报)

“100多年前,我的曾祖父郑箍离乡别井来‘过番’(以前叫做南洋群岛),经过一段艰辛的跋涉,辗转来到柬埔寨。根据我祖父的讲述,当时我曾祖父姐弟两人一起下南洋,颠沛奔波,先到泰国,之后曾祖父自己迁移到柬埔寨来谋生,从此就与住在泰国的姐姐失散了。现在泰国肯定还有郑家骨肉,都失联了。”

郑源来勋爵回忆,曾祖父到达后落脚贡布省,不久就与当地华人女子结婚(其曾祖母),生下其祖父姐弟两人。后来祖父郑金榜成家后同样也定居在贡布省甘再社。此地是潮州人聚集的地方,俗称“小潮州”。

“我父亲也在这里成家立业。我也是在这里长大的。祖父带领我们大家族成员,在甘再社勤劳耕作,开辟种植果园,如种榴莲、红毛丹水果等等,创造美好生活,开启了我家族欣欣向荣的史迹。”

郑源来说道,“我的祖父为人厚道、善良。作为当地华人侨领,他时常为乡亲邻里解危济困,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他善于筹备经营规划管理栽种植物,而且还帮助乡邻转销农产品。在我祖父时期,我家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名公巨人,农业资本家。”

郑源来的父亲郑贵雄,成家后逐渐接管祖父的事业,同样经营种植和收购转售业务。

郑源来勋爵与夫人。(图:受访者提供)

其父郑贵雄为人生性耿直,好善乐施。郑源来回忆,富有生意头脑的父亲看中了水果市场需求,全心全意投入种植榴莲、红毛丹等。努力扩充面积、提高水果产量,并收购各种特产,如胡椒、砂仁、豆蔻、大发子(胖大海)农产品等领域,提高家族经济收入。

“父亲在做生意时,他总是以诚实守信换取长远合作机遇。对于那些家庭有困难的社员,在他们急需用钱时,父亲提前支付款项资助,等社员园里的榴莲成熟后,再以榴莲抵偿借款。这样的交流,等于互助互利共赢合作的伙伴,而且也是稳定农产品收购的货源。”

在郑源来父亲的辛勤努力下,郑氏家族事业蒸蒸日上,生活上更加充裕了。

为了更好地帮助和团结乡亲,郑源来的父亲在甘再社组织“互助会”,被推选为会长。“互相会”的宗旨,是对家境贫寒和发生纠纷的社员进行协助。如此的组织对华社慢慢形成一股力量,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埠众人士踊跃参加与支持。与此同时,郑源来的父亲更被当地政府推举为乡长。当年其父发动乡民劳动筑火车路,得到时任首相西哈努克颁发勋章,贡布燕天省长先后两次为郑父郑贵雄颁发勋章,人事分量提高了,能够更好地为华人服务!

年轻时的郑源来勋爵。(图:受访者提供)

对祖籍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和爱

“我的祖父对祖籍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他保持永远不变的乡音教导着我们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祖父还说:要谨记祖训,不可忘记中华传统文化。”

郑源来始终铭记着祖父的叮嘱:“家乡远隔万里不能回,然而炎黄子孙血脉和传统不能断,故土的文化和家乡的语言不能忘。”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郑源来的祖父决定兴办华文教育。

“祖父和当地一些潮州人,开始着手创办一间简陋早期的甘再华文学校,暂时给孩子们容身有书可读,后来条件渐渐成熟了,祖父号召本社华侨乡亲把学校扩大,共同创办‘树英学校’,地址就在贡布省甘再乡。开始资金不足,但祖父和众乡亲四处奔走募款,后来终于把学校办起来了。当时建校资金间断,祖父把自家的血本投入。”

郑源来勋爵与祖籍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图:受访者提供)

郑源来的祖父是名流俊彦,也是树英学校校主,其父亲是该校董事长(会长),郑源来从小学开始就在此读书,接着到广育学校升读初中,毕业后在甘再乡就读柬文三年。

当年,树英学校是贡布甘再社第一所具有教学规范的华文学校,除了华人子女,本地人和马来人的子女也在此读书。

郑源来回忆,当年,树英学校的经费来源开始就是靠村民捐赠榴莲,譬如这个家庭的榴莲园规模较大就捐10粒,规模小的就捐5粒。然后将这些榴莲拿去售卖,把资金用作学校的经费。然而,售卖榴莲的收入往往不够学校开支,这时就要向外界求助,或者由郑家补贴。

“我家祖孙三代人,创办华校都是为下一代子孙着想,担心他们忘本、文盲。发展中华文化教育是我家族的宗旨,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尽心尽力,默默耕耘地作出无私贡献。”

左起为柬华总会常务副会长蔡迪华勋爵、郑源来勋爵、郑棉发勋爵参加新中国70周年国庆活动。(图:受访者提供)

不安于家族事业 郑源来走向创业路

郑源来出身贡布望族郑氏,曾祖郑箍南来拓土耕果,三代经营之下,其家族战前已是当地著名侨领。但是年轻的郑源来不安于家族事业,先是开创单车行,后来更带领兄弟建立海运贸易公司。

“结婚后,我感觉住在园区里没有什么发展,只依靠家族种的果园来生活,根本上没有出人头地,有时候会受到天灾的影响,收入不稳定,同时对生活确实很担忧,前途茫茫,后来窍门一开,下定决心,出去市场考察,结果发现极好的商机,在当前的情况下,没有什么生意比单车好做。”

郑源来勋爵说,当年各地多数家庭都需要单车代步,经过一番思考后,在父辈们的帮助下,在兄弟的鼓励下,毅然决定在贡布创立“进裕单车行”,批发和零售自行车。不久后,他又进军摩托车行业,销售零件兼修理摩托车。

他说,“当时公司除了原来的单车行业和销售摩托车零件之外,还兼顾水泥、海盐生意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70年代爆发内战时,郑源来名下已拥有两艘货船,在柬泰越三国经营海运贸易。(图:受访者提供)

红高棉铁血统治 郑家偌大家业毁于一旦

70年代爆发内战时,郑源来名下已拥有两艘货船,在柬泰越三国经营海运贸易。然而,一场内战的爆发,摧毁了一切。

“当时朗诺政权与红色高棉已交战多年,政局不稳定,我原本计划带领全家人准备离开柬埔寨。”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攻克金边,当时郑家兄弟正在越南催收货款,带着数百两黄金与大笔现金,得知政局变动,担心家人情况,立即启航返回柬埔寨。郑家船只进入西港码头,便马上被身穿黑衣的红色高棉士兵控制,掠夺所有财物。

郑源来沉痛道,“虽然知道此番回国凶多吉少,但父母妻儿身陷囹圄,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返回来。”

三年红色高棉的铁血统治,不仅郑家偌大家业毁于一旦,更让郑源来潸然泪下的是至亲家人惨死,“我的父母、姑母、姐姐弟弟、两个女儿,一共20多口人,惨死在红色高棉手里;这笔血账,不知向谁讨,只有历史还我公道!”

郑源来勋爵为柬经济社会做出重要贡献,获洪森总理授勋。(图:受访者提供)

战后柬埔寨历难重生,郑源来一家回到西港,目见自家房子已炸毁不堪,伤心惨目另找蜗居。好不容易找到一所简陋的民宅,就此安顿家庭稳定后,再想办法解决生计问题。

“正当四处寻找糊口机会时,不料新的灾难又降临了。几位越南军官盯上了我,他们怀疑我是‘中国间谍’。当时幸好有朋友帮忙解释才能脱困,但越军还是耿耿于怀,半信半疑老是跟踪我。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和家人担心受怕,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离开西港。于是带着孩子步行返回贡布甘再自家榴莲园打算定居落户。”

然而,偌大的家园已经被红高棉毁灭掉,面目全非,没有安身之所,况且家园被人强取豪夺。这时候,郑源来突然接到叔父从法国托人寄来了一封书信,说可以担保其全家人移居法国。正当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动身前往越南申办证件手续时,才意识到出国遥遥无望,一家人在越南等了三年,移居法国变成“梦幻泡影”,希望就此落空。

郑源来说道,“我在越南没有生意可图,家庭生计一天比一天苦,看到妻儿跟着我受苦,心里很难受。”

老天不负有心人!就在这时,郑源来听说西港生意盎然,于是灵机一动,立刻动身回到西港,此时的西港正在走向繁华。

2019年4月9日,在总理与华社团结宴上,洪森总理向郑源来勋爵颁发勋章。(图:柬中时报记者沙蒙摄)

成功秘诀惟二字——诚信

郑源来重返西港后,从事自己擅长的海运贸易。开始跟朋友合作购买一条渔船,到西港外海岛屿从泰国进口日常生活用品,再转售到西港。

郑源来说,“刚解放时货物短缺,真的粥少僧多,生意实在红火。”

得益于政策松绑,郑源来得到西港党书记指名进口货物。他立刻创立公司,发动朋友筹资,再到泰国(大港市,国公省隔邻)进货,生意非常火爆。

郑源来说,“虽然社会乱世凶年,却是百年难逢的机遇。这也印证了那句俗语: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

中国驻柬大使王文天夫妇参观港华学校。(图:受访者提供)

战后柬埔寨历难重生,郑源来也看准新政府政策转为开放,在1993年创建进裕报关运输,从6辆运输卡车,发展至今已经在金边、西港、柬越边境巴域与柬泰边境波比建设4个干码头,更涉足房地产开发,迄今公司规模已有上千人。

郑源来在战前战后两次创业,这些年来历经战乱、金融风暴、疫情打击仍屹立不倒,他坦言成功秘诀惟二字,“诚信”而已。

他说,“从事物流,主要还是价格公道、服务周到、安全可靠、快捷便利,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

事业有成之余,郑源来也热心回馈社会,更因热心建设华教,关怀教师,目前兼任柬华理事总会常务副会长、西南区13所华校联谊会会长。

西南区华校师生在郑源来勋爵的榴莲园举行饯行会

相关新闻:

疫情下柬埔寨华教 郑源来勋爵盼中文教育砥砺前行

广告
Cc time w 1500 x h 600 p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