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讯)拾荒者是柬埔寨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一直被排除在正式经济系统外而受到忽略。
本地人把拾荒者称为“伊在”(Edjai),此名称源自于越南文“废料”(Ve Chai)。由于柬埔寨缺乏可循环废料处理能力,因此在本地收集到的可循环废料,大多是卖给越南商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估计,目前金边市有超过2000名拾荒者,其他省市拾荒者人数加起来也有好几千人。金边市每年所制造的垃圾约有30万吨,惟因没有强制民众先进行垃圾分类,因此拾荒者成为回收可循环废料的重要途径。
据估计,拾荒者帮助收集和回收的可循环废料,占了金边固体废料总量的8%。他们默默对推动柬埔寨首都循环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却几乎得不到当局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废料回收站关闭 拾荒者失去收入
拉着手推车的拾荒者,每天不分昼夜在金边穿街走巷,或是聚集在垃圾掩埋场,搜寻塑料、纸张和玻璃等可回收废料;过后,他们会把所收集的废料卖给回收站,以换取一天微薄的收入,回收站则再将废料出口至邻国(主要是越南)。
然而,当柬埔寨遭受第一波疫情冲击时(4月至6月),全国废料回收站暂停营业和关闭,导致拾荒者无处出售回收废料,也因而失去收入而陷入生活困境。
一名在金边从事拾荒工作已有15年的拾荒者潘桑帕(30岁)表示,在疫情爆发后,他每天必须为筹钱买食物而烦恼。
拾荒者也是极易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群体,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在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情况下工作,从垃圾堆里翻捡可回收废品,因而有可能因翻捡使用过的口罩或其他受污染废料,而被病毒感染。
“我很担心会感染上新冠肺炎,”现年61岁的拾荒者艾末说,“如果我被感染并把病毒传染给我的家人,我将不知如何是好?”
事实上,在未爆发疫情前,拾荒者已饱受社会歧视,且更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在路边捡拾废料。为了避免打扰商家生意,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夜间工作,但因为没有穿上任何反光衣服,有可能随时会遭遇交通事故。
拾荒者安蒙(36岁)担言,对拾荒者群体而言,遭遇交通事故的风险非常高。
“我本人也十分担心,哪一天会被车子撞上!”
虽然大部份废料回收站于今年7月重新开放,但塑料瓶等可回收废料价格,与去年相比已下降了50%,这也导致拾荒者的收入大减,有者下降幅度达到80%。
许多拾荒者被迫省吃俭用,甚至必须经常挨饿;只有小部份向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寻求援助,以获得粮食或现金救济。
联合国开发署建议 把拾荒者列为贫户
在无法获得任何收入的情况下,部分拾荒者被迫靠借高利贷,来满足日常基本需要,却使他们不知不觉陷入债务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
然而,拾荒者并不被视为正式劳动力,因此被排除在正式经济系统之外,导致在申请政府援助时面对重重障碍。此外,许多拾荒者流离失所,或是没有固定居所,因此缺乏家庭簿和户籍等官方文件。
为了在此关键时刻帮助拾荒者渡过难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一项计划,联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将向拾荒者群体提供援助,首阶段将有600户金边拾荒者家庭受惠。他们将获赠食品(大米、面条和其他主食)和个人防护设备(口罩和手套),同时也获提供反光夹克,以降低在夜间工作时遭遇交通事故的风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强调,为了保障拾荒者的长期福利,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包括要求当地政府把拾荒者列入“贫穷证”(IDpoor)系统,使他们有资格获得政府提供的纾困援助金。
柬埔寨政府是于今年6月开始推出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纾困援助金,并指示地方政府调查符合“贫穷证”资格的贫户数目,并以此来作为发放纾困金的标准机制。
为了帮助纾解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困境,政府于5月25日要求计划部和有关部门,重新调查和更新持有“贫穷证”(IDPoor)的家庭数目。
此外,政府也应制定国家循环经济策略,以将拾荒者纳入循环经济中,同时承认他们在废物收集和回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已经成功将非正式拾荒者,纳入正式循环经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说:“在新冠疫情逐渐处于稳定之际,我们正步上复原和重建轨道上,但我们不应忽略任何群体,特别是拾荒者。”